音樂中的「中美探戈」
文:周凡夫
爵士樂與中國音樂的融合,一直都有音樂家在探索,效果卻不一而足,情況頗為有點像政治的現實,美國與中國的關係,大跳探戈舞,不停地在離離合合的舞步中進行。
爵士樂無可否認是美國「國技」,可以說是非洲黑人在美國遇見了歐洲古典音樂,發展出兼容非洲節奏與歐洲和聲美學的藝術結晶。而自十九世紀末演變至今的一個多世紀,爵士樂不停和其他樂風融合變化,與民謠、怨曲、搖滾樂、各種各樣的流行音樂、世界音樂、新世紀音樂等,結合出各種不同類型的爵士樂派。這場「爵世浪漫」音樂會,是蜚聲國際樂壇的香港爵士樂教父羅尚正(Ted Lo),以中國民歌素材、中外著名流行曲,結合爵士樂風,和香港中樂團為天下有情人打造浪漫之夜的演出,亦正是爵士樂和中國音樂,特別是中國的民族樂器融合的探討。
即興特色悲歡結合
爵士樂人所共知的其中一個特色是「即興」;中國傳統音樂中的廣東音樂,特色之一的「加花」手法,亦帶有即興成份,但畢竟不多。至於爵士樂基本元素中的怨曲(Blues,或譯「藍調」、「布魯斯」),特點之一是在旋律中有所謂「怨曲音符」(Blue Note),和「怨曲音階」(Blues Scale),與中國傳統音樂主流的五聲音階,各自形成獨特色彩,兩者融合如何才能互補發揮,那可是作曲家編作技巧上的挑戰。
但更大的挑戰卻是這兩類音樂在美學上、精神上的巨大差距。爵士樂的基本元素除了怨曲,還有散拍音樂(Ragtime,或音譯為「拉格泰姆」),Rag 這個詞在二十世紀初帶有愉快、歡樂之意,散拍音樂也就有「歡樂音樂」之意,這和「訴苦歌」的怨曲正相反;為此,爵士樂的本質是一種傷感與快樂交融,悲歡結合的音樂。但中國傳統音樂,特別是文人音樂,強調的卻是「中和」,也就是「和諧」與「內斂」,無論是悲是喜,都取法「中和」之道。不過,話說回來,同是傳統音樂中的民間音樂,在不同民族地域中,卻不乏悲(如哭喪歌)歡(如吹打喜慶樂)鮮明的樂種,當然這與爵士樂兩者並融畢竟仍很不一樣。兩者融合亦是如何互補發揮的問題,這也就有如探戈舞,在離離合合的舞步中進行一樣。
時離時合關係緊密
爵士樂在音樂上除了出色的即興演奏能力,最為突出的還有四點:變化豐富的節奏、充份發揮獨奏樂器的性能、獨特的樂隊織體表現手法和自然的表演台風。也就是這些特點,形成爵士樂具有無比旺盛的生命力,和極大的包容性,正好能發揮音樂的「溶劑」功能,這種「溶劑」再結合電腦科技產生的音響,便往往能將不同文化的「世界音樂」(民族音樂)所具有的強烈獨特個性溶解,打破民族文化的隔閡,再融合匯流入世界音樂市場中去。
在跨文化音樂的發展中,這些因素也就提供了爵士樂與中國音樂共舞的條件。至於共舞效果如何,亦有如探戈舞的特點,男與女要充份合拍,時離時合仍能保持著緊密的關係,那當然並非易事。不過,爵士樂就是演奏感覺的音樂,富有特色個性,具有獨特音色的中國民族樂器,當會為這些感覺染上新的色彩;熟悉的歌曲,美妙的旋律,亦當會為這首「中美探戈」添上更浪漫的感覺──愛情的感覺亦當如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