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樂季

顯示月曆
音樂會一覽

香港情懷

香江樂語

日期/時間
14/1/2017
晚上 8:00
地點
香港大學百周年校園李兆基會議中心大會堂
票價
$100, $160, $260, $310
指揮
閻惠昌

音樂尋根 香港精神

香港的魅力不僅是繽紛燦爛、摩登時尚的都會風情,還有那傳統懷舊的雋永風味。樂團秉持「立足香港,面向世界」的信念,與香港作曲家聯會攜手合作,演出多首香港作曲家的作品,包括陳永華的《八駿》、曾葉發的《思賢曲》及本地作曲家陳錦標、陳明誌、郭亨基、張珮珊、林蘭芝以香港為題材的新作。穿梭傳統與現代的光影歲月,糅合東方與西方的香港精神,與你同心細味香江情。

節目

世界首演五首以香港為題的作品
岩浪
   陳錦標曲
我愛香港紅白藍    陳明志曲
香江戀    郭亨基曲
大排檔 II    張珮珊曲
擊擊樂‧醮   林蘭芝曲

嚴選本地作曲家作品
八駿    陳永華曲
思賢曲    曾葉發曲

先行增值

從標題解說進入……

文:周凡夫
 
這場以「音樂尋根、香港精神」為名的音樂會選奏的樂曲,包括五首世界首演的新作品,作曲家都加上了標題,是典型的標題音樂;這類音樂往往是指標題與樂曲內容具有密切關係,但這場音樂會的標題音樂,都具有三點與一般的,或傳統的標題音樂不一樣的地方。


一) 各曲所選用的標題,都至為清晰、明確,而且很具象,內容都聚焦香港,並無絲毫曖昧,亦不抽象。即使是曾葉發相對較為「抽象」的《思賢曲》,曲意其實亦清晰明確。 

二) 各位作曲家都為自己的作品寫出很清晰、明確的樂曲解說。
三) 各位作曲家如非在香港土生土長,都是長時間在香港生活的香港人,而且都是在世的作曲家。
 

這三點甚至可以說是這場音樂會選奏的樂曲共通之處,前兩點對即使是首次欣賞這些作品的觀眾而言,看來都是很好的指引,不會在欣賞時迷失了方向;然而,第三點的「共性」,則讓我們相信各人既有相同之處,但亦有相異之點;相同的是各人都對香港懷抱著一種「愛」的情感,相異的是各人盡管是在香港土生土長,或長時間在香港生活,但各人成長的家庭、小環境,各人所受的教育,各人生活的圈子,都難免有所不同,為此,各人在作品中灌注其中的感情,要表達的內涵,便必然會有所不同。


同時,不可不知的是,追求創意、創新,始終是具有「野心」的作曲家的「天職」,各人盡管採用明確、清晰且具體的標題,還寫有詳盡、明確的樂曲解說,但往往都祇是涉及樂曲的表象,現代的作曲家豈會祇滿足於用音樂來描寫表象的東西呢?那可是用文字、照片、語言更容易做得到的事;為此,欣賞今晚的樂曲,便應嚐試從深化表象的感受,進入音樂的內層,去感受作曲家在音樂中要表達的內在感情,內在精神。也就是說,每位作曲家都會各師各法,採用不同的作曲手法,不同的音樂表達方式,以求藉著表象的營造來傳達內在的感情、精神,甚至獨特的訊息。


要能進入這些對大多數聽眾來說,可能仍祇是第一次欣賞的樂曲內層,對生活在香港的聽眾來說,應會容易得多。這一方面是對主題聚焦於香港的音樂所描寫的表象已有一定認識,甚至已深有共鳴,另一方面是作曲家內層要傳達的情感與精神,同樣亦會是香港人深有共鳴的,甚至可能已成為集體回憶的情感;為此,祇要能對這些樂曲的表象作出充份的理解,在欣賞前細讀一下各個作曲家的背景,各人所寫的樂曲解說,欣賞時放下一切,祇專注於音樂中(世界出現手機此一「魔鬼」後,很多人已不易做到這一點了!這並非「笑話」),便不難從標題、解說中進入音樂中的內層去……


且讓大家放下一切音樂以外的東西,在音樂中去齊齊追尋能為大家帶來滿足感的香港情懷!
宣傳短片
《岩浪》 陳錦標曲

  這首作品靈感來自西貢區香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壯麗的六角火山岩柱及圍繞它們的海岸。這些奇特的岩柱與海浪為伍,幾百萬年來屹立不倒,實在令人嘆為觀止。這首作品是以岩柱的視覺去感受海浪翩翩起舞的節奏和澎湃的動力。樂曲首先由中阮及大阮奏出富動感的節奏,好像海浪從遠處慢慢漂來。然後分別由新笛、中音管及中音笙奏出流暢的旋律,其他樂器慢慢逐一加入,音量也愈來愈響亮。過程中,清楚感受到海浪穩定的節拍及其一浪接一浪的起伏。到後來低音嗩吶及大鼓加進來時,樂曲已是洶湧澎湃。整個漸進過程維持約六分鐘,配器上以低音大鑼重重的一擊標誌著樂曲到達其最高潮。最後,音樂以一分鐘時間慢慢減弱結束,好像黑夜降臨,不再看到海浪的身影。


-陳錦標

《我愛香港紅白藍》 陳明志曲

  「世上多樂土,不如家園好!」香港作為一個中西文化合璧的實驗場域,百多年來,早已將中西文化融合和超越,形成了自身發展的規律。香港的前衛與節拍、吵鬧中的團結,以及在高效率中包含著不規則;其靈活拼搏與創造力,使其能適應環境的轉變,成為持續向前發展的巨大動力與精神,就像紅白藍膠袋一樣,縱使幾經磨損但不減堅靱。此曲以香港開埠早期流行語「鬼叫你窮呀,頂硬上!」為主調,分為「獅子山下相遇上」、「窮則變、變則通」、「沒有菠蘿的菠蘿包」、「排隊我最讚」、「風急雨驟自縱橫」五部分,透過各聲部樂隊所營造的突變、漸變、多變的織體以及多元文化的音聲,展現香港人高度的適應能力、華洋共融發展,以及永不放棄的精神與無窮活力。


-陳明志

《大排檔 II》 張珮珊曲
  《大排檔 I》是為管弦樂而寫,曾榮獲第二屆愛沙尼亞 II Lepo Sumera 國際管弦樂大賽第一名(2006)、美國國際女作曲家大賽 Libby Larson 獎(2006)及意大利 IBLA 國際音樂大賽特別獎(2006)等。 


  「大排檔」是一個極具特色的食物攤位。大排檔隨著我們一同長大,可算是香港最有特色的一種文化。而我寫這曲的第二個原因,是希望推廣香港這個獨特文化。


  《大排檔 II》是有關香港的特色小吃──車仔麵。以前車仔麵是木頭車推出來販賣的麵食。車仔麵又稱為「嗱喳麵」,「嗱喳」是粵語「骯髒」之意。作曲家以廣東話「嗱喳」這特式語音,再加上滾動麵團的揮灑動作,作為全首樂曲的節奏及音樂重點。其後,就是一撮油麵,拋進滾水,夾起大腸、剪斷魷魚,餸麵落碗,兩匙熱湯,三匙辣汁,將其外在形態和內在涵蘊活現在音樂中。
 
  音樂共分三大樂段。第一段「嗱喳」是強勁節奏和渾動活力。第二段「一撮油麵」音樂轉化成線條,如出水芙蓉。第三段「兩匙熱湯,三匙辣汁」是音樂動感和節奏發展的高潮部分。
 

  本曲宗旨不是要描繪車仔麵食的故事,雖然車仔麵很平民化,但它的內在文化絕不簡單。作曲家希望通過民族音樂各種器樂的豐富表現力去體現香港人對食和事的講究、追求及靈活多變。


-張珮珊

《擊擊樂.醮》 林蘭芝曲
  一直以來,香港民俗文化內涵十分豐富,蘊藏著悠久的歷史和傳統精神,是我們民族的印記。但是今天的香港,不少傳統的風俗和民間工藝正受到前所未有的衝擊,逐漸消失,特別是在急速經濟發展下,政府政策嚴重地向金融地產傾斜,大規模的市區重建使不少富傳統特色的舊區被湮沒,舊區原有的風俗和傳統工藝陸續消失。
 
  「太平清醮」又稱為「打醮」,是大型的社區齋醮活動。香港新界很多鄉村,至今仍保留定期舉行「太平清醮」的傳統。目的是施化幽魂,感謝神明庇佑,並以宗教儀式潔淨社區,讓社區有一個新的開始。「打醮」期間,一般會邀請戲班演數天日戲及夜戲,其中以廣東手托木偶粵劇最有特色。廣東手托木偶是最古老木偶品種之一,早於上世紀六十年代多已改為杖頭木偶,廣東手托木偶日漸式微。但是木偶的功架做手都像真人般,在舞台表演時,遠看能以假亂真,再配合各種現場樂器和真人唱腔演出,相當精彩。
 

  樂曲在素材的運用上,會選用強烈的節奏來代表「打醮」期間的廣東手托木偶粵劇。音樂特色則保留廣東音樂的特點,例如:音色清脆明亮,旋律流暢優美,節奏活潑歡快。除了保留傳統音樂的特色之外,作曲家加入了不規則的節奏型,使器樂和打擊樂有緊湊的對答,代表這隆重的慶典。


-林蘭芝

《八駿》 陳永華曲
  沙田區景色別緻,有望夫石、馬鞍山、吐露港、城門河等地,亦大部份已有音樂用其為題材。我想起 2008 年馬術為中國舉辦奧運項目之一,更在香港舉行。而馬場亦為沙田特色,令這一區加添如茵綠草。香港的賽馬活動,撇開其賭搏性的元素,絕對是一項充滿衝勁的運動,古今中外皆有。而香港賽馬會的捐款亦確是造福了不少機構,令很多社群受惠,我遂以馬為主題,創作樂曲。
 
  古希臘神話中,太陽神阿波羅每天駕馭由八匹飛馬牽載的戰車橫過長空,其車輪就成了太陽。《列子・周穆王》及戰國墓出土的《穆天子傳》中則記載周穆王(公元前 976 - 922)有八匹千里馬,並以其拉車,遊遍九萬里。這八匹馬以顏色命名,分別為「赤驥」、「白義」、「渠黃」、「踰輪」、「盜驪」、「山子」、「驊騮」及「騄耳」。但晉朝《拾遺記》一書則更有趣,把他們稱作「絕地」,即足不履地、凌空飛馳;「翻羽」,即跑得比飛鳥更快;「奔宵」即夜行萬里;「超影」,即追著太陽;「踰揮」,即毛色生輝;「超光」,即有十個影子;「騰霧」,即駕著雲霧及「挾翼」,即長有兩翼。這些名字都很富有現代感。
 

  香港有今天的發展實有如馬匹,精神抖擻,向前奔馳。古有八駿,今日的香港亦有其現代版,願香港精神,衝出一切險阻,向目標穩定進發,奪得錦標歸。


- 陳永華
 
* 「香江華采」委約創作作品之七,於 2006 年由香港中樂團委作,費用由「CASH 音樂基金」贊助。於 2007 年 5 月於「香港中樂團名家篇 — 王東•葛繼力」音樂會中作首演,指揮閻惠昌。

《思賢曲》 曾葉發曲
  作者於本曲嘗試模仿遠古中國音樂的意境,全曲只運用純五聲音階,不雜滲其他音調色彩,以不同的配器及節奏變化,展示現代人慕古思賢之情。樂曲以拱形曲式寫成,首尾音樂作倒影相對互調,有平穩、莊重之氣氛,中段以緊接之卡農聲部進行,把古樂之「亂聲」技巧作為全曲重心所在。
 
* 此曲由香港中樂團委作,並於 1990 年 11 月「學校音樂會」中作首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