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標題解說進入……
文:周凡夫
這場以「音樂尋根、香港精神」為名的音樂會選奏的樂曲,包括五首世界首演的新作品,作曲家都加上了標題,是典型的標題音樂;這類音樂往往是指標題與樂曲內容具有密切關係,但這場音樂會的標題音樂,都具有三點與一般的,或傳統的標題音樂不一樣的地方。
一) 各曲所選用的標題,都至為清晰、明確,而且很具象,內容都聚焦香港,並無絲毫曖昧,亦不抽象。即使是曾葉發相對較為「抽象」的《思賢曲》,曲意其實亦清晰明確。
二) 各位作曲家都為自己的作品寫出很清晰、明確的樂曲解說。
三) 各位作曲家如非在香港土生土長,都是長時間在香港生活的香港人,而且都是在世的作曲家。
這三點甚至可以說是這場音樂會選奏的樂曲共通之處,前兩點對即使是首次欣賞這些作品的觀眾而言,看來都是很好的指引,不會在欣賞時迷失了方向;然而,第三點的「共性」,則讓我們相信各人既有相同之處,但亦有相異之點;相同的是各人都對香港懷抱著一種「愛」的情感,相異的是各人盡管是在香港土生土長,或長時間在香港生活,但各人成長的家庭、小環境,各人所受的教育,各人生活的圈子,都難免有所不同,為此,各人在作品中灌注其中的感情,要表達的內涵,便必然會有所不同。
同時,不可不知的是,追求創意、創新,始終是具有「野心」的作曲家的「天職」,各人盡管採用明確、清晰且具體的標題,還寫有詳盡、明確的樂曲解說,但往往都祇是涉及樂曲的表象,現代的作曲家豈會祇滿足於用音樂來描寫表象的東西呢?那可是用文字、照片、語言更容易做得到的事;為此,欣賞今晚的樂曲,便應嚐試從深化表象的感受,進入音樂的內層,去感受作曲家在音樂中要表達的內在感情,內在精神。也就是說,每位作曲家都會各師各法,採用不同的作曲手法,不同的音樂表達方式,以求藉著表象的營造來傳達內在的感情、精神,甚至獨特的訊息。
要能進入這些對大多數聽眾來說,可能仍祇是第一次欣賞的樂曲內層,對生活在香港的聽眾來說,應會容易得多。這一方面是對主題聚焦於香港的音樂所描寫的表象已有一定認識,甚至已深有共鳴,另一方面是作曲家內層要傳達的情感與精神,同樣亦會是香港人深有共鳴的,甚至可能已成為集體回憶的情感;為此,祇要能對這些樂曲的表象作出充份的理解,在欣賞前細讀一下各個作曲家的背景,各人所寫的樂曲解說,欣賞時放下一切,祇專注於音樂中(世界出現手機此一「魔鬼」後,很多人已不易做到這一點了!這並非「笑話」),便不難從標題、解說中進入音樂中的內層去……
且讓大家放下一切音樂以外的東西,在音樂中去齊齊追尋能為大家帶來滿足感的香港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