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現代 東方西方
周凡夫
三位冠軍級音樂家,在這兩場節目完全不同的音樂會中,選奏合共九首不同樂曲,呈現出在民族樂團發展交響化音樂過程中傳統與現代不同的關係,東方和西方的不同影響,各位作曲家堪稱各師各法,力求創作出能打動人心,拓展大家視野的音樂。
姜瑩的《絲綢之路》和趙季平的管子協奏曲《絲綢之路幻想組曲》,正是以承載著東西方文化與文明交流歷史的絲綢之路作題材。前曲採用的是西域、中東地區的音樂特徵,及各種世界音樂元素,結合中國民族器樂的特性、獨特的音色及演奏法,帶出在太陽金光照耀下的茫茫戈壁大漠中引發的絕美遐想;後曲卻是從中國傳統山水畫的絲綢古道寫生的畫面、構圖及筆墨中,引出神奇幻想,讓思緒自由翱翔,將古絲綢之路在音樂中重現。
中國傳統書畫、戲曲,甚至哲理思維,一直都是中國作曲家創作新曲時熱衷的素材。溫德青二胡協奏曲《痕跡之五》,便是一首從中國傳統書法四種不同字體的獨特形態取得靈感,寫成四個不同情趣對比的樂章;彭修文改編自京劇的《亂雲飛》,更是將傳統的京劇中眾多戲曲元素,通過精緻配器來表達蕩氣迴腸感覺的音樂;陳能濟的《夢蝶》,則是從莊子「齊物論」中「莊周夢蝶」的哲理思維中激發出音樂聯想。其實,這三首以中國傳統文化元素作為創作題材的作品,儘管有標題,但卻可視作為無標題作品來欣賞,曲中要表達的感情內容,並毋須局限於標題,甚至是作曲家自己創作時的原來想法。
同樣地,兩首早已家傳戶曉的傳統古曲《月兒高》和《春江花月夜》,在彭修文編曲後,雖然仍然保持原曲標題所寫的景和所描的情,但在大樂隊的音響與色彩大大豐富的效果下,曲中所描的情,欣賞時同樣已毋順局限於原來的標題,亦大可視之為無標題作品,讓自己的想像空間在曲中無限擴展……
至於林樂培的《昆蟲世界》,和彭修文移植為民樂版本的穆索爾斯基的《圖畫展覽會》,不同的是前者是引進大量現代作曲技巧來擴充中國音樂調性、和聲與音色組合的實驗作品,是特別為民族樂團「度身訂製」的樂曲,後者則是以西方經典樂曲來拓展民族樂團的表現力;兩者相同的是,在創作思維、想法、手法,甚至音樂的效果上,都包容了傳統和現代,東方和西方的元素,而且都是帶有鮮明畫面感覺的音樂,都是借助音響的畫面感覺來描寫不同的感情,但有趣的是,這些畫面是西方的呢?還是東方的呢?那就祇能讓聽眾自己去選擇了。
問題說回頭,現今作曲家的創作,採用素材一如在香港的食肆所用食材一樣,來自世界各地,取用合用的便是,管他是東方的還是西方的,是傳統的還是現代的;但更重要的是,傳統和現代,東方和西方,都祇是一個相對性的觀念,今日的現代會是未來的傳統,現代的東西方地域觀念,亦已隨著全球化而有所不同;即使作曲家在創作時刻意將這些元素融入,在樂曲中亦往往會有不同的偏重,有些傳統元素重些,有些西方元素明顯些,而且亦往往已不易(亦毋須)說得清楚。作為聽眾要追求的仍是聽到耳中的音響,傳到心中的音樂,帶來的是怎樣子的感受。作為作曲家不斷思考,包括將傳統現代,東方西方結合來創作,目的都在於要擴展音樂的天地,擴大表達力,拓展帶給大家在音樂上的感受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