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乐季

显示月历
音乐会一览

39乐季

名家名曲

太平再保险有限公司全力支持 -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週年暨
第39乐季开幕音乐会 - 和平礼赞

日期/时间
18-19/9/2015
晚上8:00
地点
香港文化中心音乐厅
票价
$100, $150, $250, $380
指挥
阎惠昌
演出者
合唱指导:朱振威
演出:臺湾国乐团
童声合唱:香港童声合唱团
女高音:叶葆菁
男中音:马金泉
男高音:黄赐全、黄华丰
朗诵:詹聪
联合合唱团
香港中文大学合唱团
香港大学利铭泽堂合唱团
香港歌剧社合唱团
音乐事务处青年合唱团
高山成韵合唱团
绿韵
公开招募之合唱团团员

百人礼赞 和平荣光

适逢 2015 年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70 週年,乐团以「和平」为主题,邀请香港着名作词家陈钧润以此命题创作《和平礼赞》,并由香港着名作曲家陈能济谱曲。乐团更号召学界及业界共襄盛举,公开招募百人合唱团,并结合臺湾国乐团及香港童声合唱团联袂演出。港台两地逾两百人的庞大阵容,携手以音乐凝聚团结力量,倾力演绎唿唤世界和平的《和平颂》 和气势磅礡的《黄河大合唱》,以其不朽的旋律牵繫着全球华人奔腾激越的民族情怀,匯聚世人追求和平荣光的共同心愿。

节目
合唱与乐队《和平颂》 赵季平曲
第一乐章 - 金陵大江
第二乐章 - 江泪
第三乐章 - 江怨
第四乐章 - 江怒
第五乐章 - 和平颂
演出(混声合唱):香港中文大学合唱团、香港大学利铭泽堂合唱团、香港歌剧社合唱团、
 音乐事务处青年合唱团、高山成韵合唱团、绿韵及公开招募之本地合唱歌手
 
演出(童声合唱):香港童声合唱团


合唱与乐队《和平礼赞》 陈能济曲 陈钧润词
 
(香港中乐团委作/世界首演)
 
演出(混声合唱):香港中文大学合唱团、香港大学利铭泽堂合唱团、香港歌剧社合唱团、
音乐事务处青年合唱团、高山成韵合唱团、绿韵及公开招募之本地合唱歌手
演出(童声合唱):香港童声合唱团


混声合唱《黄河大合唱》 光未然词 冼星海曲 阎惠昌编配
一、 合唱《黄河船夫曲》
二、 男中音独唱《黄河颂》 男中音:马金泉
三、 诗配乐《黄河之水天上来》 琵琶:张莹
四、 合唱《黄水谣》
五、 男声对唱《河边对口曲》 男高音:黄华丰、黄赐全
六、 女高音独唱《黄河怨》 女高音:叶葆菁
七、 合唱《保卫黄河》
八、 合唱《怒吼吧,黄河!》
朗诵:詹聪
演出(混声合唱):香港中文大学合唱团、香港大学利铭泽堂合唱团、
香港歌剧社合唱团、 音乐事务处青年合唱团、高山成韵合唱团、绿韵及公开招募之本地合唱歌
音乐会导赏

从乐声中,留下一些时代印痕
── 谈《和平颂》、《黄河大合唱》演出

文:查太元(臺湾逢甲大学中国文学系博士候选人,原版《黄河大合唱》总谱校订者)
 
2015年是抗战胜利七十週年,无论是来自政权的授意,或是民间自发组织,相关文艺展演在华人世界,从未少见。其中,《黄河大合唱》作为抗战时期大型音乐作品代表,又逢作曲家冼星海冥诞一百一十週年,也成为这道命题作文的「必备经典款」,频繁上演。但是,无论以什么心态筹办类似演出,总被人先入为主地贴上政治标籤,并且高举「艺术不该被政治干预」大旗,意识形态先行地多加批评……
 
西洋文艺,建构在宗教信仰上,为歌颂天主而生。可中国自古以来,没有明确且单一的宗教传统,于是赞美政权、以政治作为依靠,成为中国文艺发展的主轴,《礼记‧乐记》是这条主轴长河的源头,「王者功成作乐,治定制礼」,成为中国古今许多文艺工作者的创作思维;「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也揭示文艺与社会的关联。孙文说:「政治乃众人之事」,这些被人们过度诠释的所谓「政治」,就是人民、社会的发展歷程,恰恰是这些被政治「干预」的诸多文艺作品,记载人们走过的道路,并使各时期的作曲家,试图以声音为时代制造印痕。
 
1939年春,诗人光未然书撰长诗《黄河吟》,冼氏以六天写就《黄河大合唱》简谱初稿,由抗演三队于延安首演,虽然观众反应热烈,但冼氏并未满足,1941年旅居莫斯科期间,完成交响大合唱改编稿,却因手稿配器风格特殊,并有笔误,尘封七十四年后才有机会首演。今年五月在上海演出的冼星海作品专场,復原原版《黄河》及诸多艺术歌曲的面貌,才令世人瞭解到,原来冼星海是一名深受法国浪漫主义影响的现代乐派作曲家!
 
阴错阳差,后人并未能立即识别冼星海留下的音乐思维,于是在冼星海死后的三十年内,出现陈田鹤、李焕之、瞿维等人所作的《黄河》改编版,以及当今最为流行、普遍上演的中央乐团演出版(香港中乐团将演奏的《黄河》,即是此版本的中乐移植版)。如今,《黄河》已是一部奇妙的作品:史实却有其作,始终未闻原声,后人嫁接移植,勾勒歷史想像。无论如何,不同的《黄河》版本,也体现出各个时期人们对于该作品及特定时代的叙述诠释。
 
时间推移至当代。赵季平是中乐作曲大家,作品细緻柔美,善创抒情旋律,深具民族风韵。赵氏歷时三年,完成可能是首部以中乐方式表达「南京大屠杀」的大型作品──《和平颂》,则展现赵氏多面貌的创作才华。全曲徵引江南民谣《茉莉花》为要素,却不落俗套,发展得宜,未有生搬硬套之感。散落在开篇及结尾的强音总奏,有力地予听者带来时代的暗示。〈江怒〉一章,弓弦乐器的赋格,技术上颇具创意,原来胡琴音色也能传达这么规整的音乐语汇。最末〈和平颂〉一章,加入童声、混声合唱,虽不确定这是否受「大合唱」传统影响,但以无歌词人声朗鸣配乐的方式表现,音乐显得自由奔放,不致被文学修辞侷限,留予听者更多思考空间。总的来说,在一片宏扬主旋律的环境下,赵氏所作《和平颂》,提供不一样的表现方式,一切回归音乐,不再是功能和声伴奏与教条空洞口号。
 
朋友,脱离政治光谱吧!耐下性子聆听音乐,既瞭解人们是怎么描绘过去,也试试能否被艺术家们的想像引导,进入到那确实黑暗、悲惨的时空当中,真正从不同面向反省各时期歷史,进而理解、成长、前进。
 
先行增值

人声乐队大气场

周凡夫

这场乐季揭幕音乐会的三首乐曲,包括产生于抗日救亡时期,冼星海与光未然的《黄河大合唱》、赵季平于 2004 年为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60 周年、悼念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 68 周年而写的《和平颂》,及纪念今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70 周年暨新乐季开幕音乐会委约陈能济与陈钧润创作的《和平礼赞》,相同的不仅都是内容紧扣着近现代中国面对亡国抗战的史实,而且都是大型交响化的乐队结合人声大合唱形式的作品。
 
其实,西方巴洛克时期不少大型宗教音乐,如弥撒曲、受难曲、清唱剧,都是採用人声结合乐队的方式,到贝多芬第九《合唱交响曲》,更是音乐史上将独唱、合唱结合交响曲的里程碑式成功作品,内容上则摆脱了宗教信仰的崇高意念,转而是世界大同,天下一家的高陈义内容;贝多芬以后,这种人声与乐队结合的作品便更多,成功例子更是不少,马勒的第八《千人交响曲》、《大地之歌》更将规模推上高峰,二十世纪卡尔‧柯夫(Carl Orff)的《布朗寺院之歌》,亦是一个成功例子。
 
毫无疑问,人声与乐队结合,将音乐的表现力,和音乐的内容作出更大的扩张,也就得以表现更宏大、更深刻,和陈义更高的内容,音乐的气场亦得以作更大的提升,让人的感受亦更为深刻。
 
当然,要达到这种效果,关键仍在于作曲家与作词家在创作时,能够将人声与乐队作出恰当有效果的融合;而同样重要的是,作为一部大型作品,要发挥大气场,能将乐曲推上一个昇华的高潮,更要讲求适当的佈局。《黄河大合唱》能歷经七十多年的岁月考验,从早期硝风血雨般的粗犷风格,慢慢演变成追求艺术美声的琢磨成果,曲中的民族精神,仍能发挥激动人心的强烈效果,亦在于人声与乐队的成功结合,和洽当的佈局,能一起一伏地,一浪高过一浪地将观众的情绪调动起来,随着乐曲而不断推高,最终进入宏大激动人心的高潮结束。
 
赵季平的《和平颂》当年(2004 年 5 月 1 日)在南京首演时,笔者躬逢盛事,同样感受得到这种人声与乐队结合,于富有深意的佈局下,能将气场不断扩大的昇华效果。不过,《黄河大合唱》喊出的是中华民族的救亡唿声,《和平颂》和今晚首演的《和平礼赞》,却是全人类的心声,陈义更高,气场更大!至于这首新作品能否同样在佈局设计上,营造出这种大气场,那仍有待大家一起来见证。但无论如何,这类大型人声加上乐队作品演出,能成功地将人的感情昇华进入一个新的境界,除要为演出者鼓掌外,作曲家、作词家仍应分享过半的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