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中的「中美探戈」
文:周凡夫
爵士乐与中国音乐的融合,一直都有音乐家在探索,效果却不一而足,情况颇为有点像政治的现实,美国与中国的关系,大跳探戈舞,不停地在离离合合的舞步中进行。
爵士乐无可否认是美国「国技」,可以说是非洲黑人在美国遇见了欧洲古典音乐,发展出兼容非洲节奏与欧洲和声美学的艺术结晶。而自十九世纪末演变至今的一个多世纪,爵士乐不停和其他乐风融合变化,与民谣、怨曲、摇滚乐、各种各样的流行音乐、世界音乐、新世纪音乐等,结合出各种不同类型的爵士乐派。这场「爵世浪漫」音乐会,是蜚声国际乐坛的香港爵士乐教父罗尚正(Ted Lo),以中国民歌素材、中外着名流行曲,结合爵士乐风,和香港中乐团为天下有情人打造浪漫之夜的演出,亦正是爵士乐和中国音乐,特别是中国的民族乐器融合的探讨。
即兴特色悲欢结合
爵士乐人所共知的其中一个特色是「即兴」;中国传统音乐中的广东音乐,特色之一的「加花」手法,亦带有即兴成份,但毕竟不多。至于爵士乐基本元素中的怨曲(Blues,或译「蓝调」、「布鲁斯」),特点之一是在旋律中有所谓「怨曲音符」(Blue Note),和「怨曲音阶」(Blues Scale),与中国传统音乐主流的五声音阶,各自形成独特色彩,两者融合如何才能互补发挥,那可是作曲家编作技巧上的挑战。
但更大的挑战却是这两类音乐在美学上、精神上的巨大差距。爵士乐的基本元素除了怨曲,还有散拍音乐(Ragtime,或音译为「拉格泰姆」),Rag 这个词在二十世纪初带有愉快、欢乐之意,散拍音乐也就有「欢乐音乐」之意,这和「诉苦歌」的怨曲正相反;为此,爵士乐的本质是一种伤感与快乐交融,悲欢结合的音乐。但中国传统音乐,特别是文人音乐,强调的却是「中和」,也就是「和谐」与「内敛」,无论是悲是喜,都取法「中和」之道。不过,话说回来,同是传统音乐中的民间音乐,在不同民族地域中,却不乏悲(如哭丧歌)欢(如吹打喜庆乐)鲜明的乐种,当然这与爵士乐两者并融毕竟仍很不一样。两者融合亦是如何互补发挥的问题,这也就有如探戈舞,在离离合合的舞步中进行一样。
时离时合关系紧密
爵士乐在音乐上除了出色的即兴演奏能力,最为突出的还有四点:变化丰富的节奏、充份发挥独奏乐器的性能、独特的乐队织体表现手法和自然的表演台风。也就是这些特点,形成爵士乐具有无比旺盛的生命力,和极大的包容性,正好能发挥音乐的「溶剂」功能,这种「溶剂」再结合电脑科技产生的音响,便往往能将不同文化的「世界音乐」(民族音乐)所具有的强烈独特个性溶解,打破民族文化的隔阂,再融合匯流入世界音乐市场中去。
在跨文化音乐的发展中,这些因素也就提供了爵士乐与中国音乐共舞的条件。至于共舞效果如何,亦有如探戈舞的特点,男与女要充份合拍,时离时合仍能保持着紧密的关系,那当然并非易事。不过,爵士乐就是演奏感觉的音乐,富有特色个性,具有独特音色的中国民族乐器,当会为这些感觉染上新的色彩;熟悉的歌曲,美妙的旋律,亦当会为这首「中美探戈」添上更浪漫的感觉──爱情的感觉亦当如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