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乐季

显示月历
音乐会一览

香港情怀

香江乐语

日期/时间
14/1/2017
晚上 8:00
地点
香港大学百周年校园李兆基会议中心大会堂
票价
$100, $160, $260, $310
指挥
阎惠昌

音乐寻根 香港精神

香港的魅力不仅是缤纷灿烂、摩登时尚的都会风情,还有那传统怀旧的隽永风味。乐团秉持「立足香港,面向世界」的信念,与香港作曲家联会携手合作,演出多首香港作曲家的作品,包括陈永华的《八骏》、曾叶发的《思贤曲》及本地作曲家陈锦标、陈明志、郭亨基、张珮珊、林兰芝以香港为题材的新作。穿梭传统与现代的光影岁月,糅合东方与西方的香港精神,与你同心细味香江情。

节目

世界首演五首以香港为题的作品
岩浪
   陈锦标曲
我爱香港红白蓝    陈明志曲
香江恋    郭亨基曲
大排档 II    张珮珊曲
击击乐‧醮   林兰芝曲

严选本地作曲家作品
八骏    陈永华曲
思贤曲    曾叶发曲

先行增值

从标题解说进入……

文:周凡夫
 
这场以「音乐寻根、香港精神」为名的音乐会选奏的乐曲,包括五首世界首演的新作品,作曲家都加上了标题,是典型的标题音乐;这类音乐往往是指标题与乐曲内容具有密切关系,但这场音乐会的标题音乐,都具有三点与一般的,或传统的标题音乐不一样的地方。


一) 各曲所选用的标题,都至为清晰、明确,而且很具象,内容都聚焦香港,并无丝毫暧昧,亦不抽象。即使是曾叶发相对较为「抽象」的《思贤曲》,曲意其实亦清晰明确。 

二) 各位作曲家都为自己的作品写出很清晰、明确的乐曲解说。
三) 各位作曲家如非在香港土生土长,都是长时间在香港生活的香港人,而且都是在世的作曲家。
 

这三点甚至可以说是这场音乐会选奏的乐曲共通之处,前两点对即使是首次欣赏这些作品的观众而言,看来都是很好的指引,不会在欣赏时迷失了方向;然而,第三点的「共性」,则让我们相信各人既有相同之处,但亦有相异之点;相同的是各人都对香港怀抱着一种「爱」的情感,相异的是各人尽管是在香港土生土长,或长时间在香港生活,但各人成长的家庭、小环境,各人所受的教育,各人生活的圈子,都难免有所不同,为此,各人在作品中灌注其中的感情,要表达的内涵,便必然会有所不同。


同时,不可不知的是,追求创意、创新,始终是具有「野心」的作曲家的「天职」,各人尽管採用明确、清晰且具体的标题,还写有详尽、明确的乐曲解说,但往往都祇是涉及乐曲的表象,现代的作曲家岂会祇满足于用音乐来描写表象的东西呢?那可是用文字、照片、语言更容易做得到的事;为此,欣赏今晚的乐曲,便应尝试从深化表象的感受,进入音乐的内层,去感受作曲家在音乐中要表达的内在感情,内在精神。也就是说,每位作曲家都会各师各法,採用不同的作曲手法,不同的音乐表达方式,以求藉着表象的营造来传达内在的感情、精神,甚至独特的讯息。


要能进入这些对大多数听众来说,可能仍祇是第一次欣赏的乐曲内层,对生活在香港的听众来说,应会容易得多。这一方面是对主题聚焦于香港的音乐所描写的表象已有一定认识,甚至已深有共鸣,另一方面是作曲家内层要传达的情感与精神,同样亦会是香港人深有共鸣的,甚至可能已成为集体回忆的情感;为此,祇要能对这些乐曲的表象作出充份的理解,在欣赏前细读一下各个作曲家的背景,各人所写的乐曲解说,欣赏时放下一切,祇专注于音乐中(世界出现手机此一「魔鬼」后,很多人已不易做到这一点了!这并非「笑话」),便不难从标题、解说中进入音乐中的内层去……


且让大家放下一切音乐以外的东西,在音乐中去齐齐追寻能为大家带来满足感的香港情怀!
宣传短片
《岩浪》 陈锦标曲

  这首作品灵感来自西贡区香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壮丽的六角火山岩柱及围绕它们的海岸。这些奇特的岩柱与海浪为伍,几百万年来屹立不倒,实在令人嘆为观止。这首作品是以岩柱的视觉去感受海浪翩翩起舞的节奏和澎湃的动力。乐曲首先由中阮及大阮奏出富动感的节奏,好像海浪从远处慢慢漂来。然后分别由新笛、中音管及中音笙奏出流畅的旋律,其他乐器慢慢逐一加入,音量也愈来愈响亮。过程中,清楚感受到海浪稳定的节拍及其一浪接一浪的起伏。到后来低音唢吶及大鼓加进来时,乐曲已是汹涌澎湃。整个渐进过程维持约六分钟,配器上以低音大锣重重的一击标志着乐曲到达其最高潮。最后,音乐以一分钟时间慢慢减弱结束,好像黑夜降临,不再看到海浪的身影。


-陈锦标

《我爱香港红白蓝》 陈明志曲

  「世上多乐土,不如家园好!」香港作为一个中西文化合璧的实验场域,百多年来,早已将中西文化融合和超越,形成了自身发展的规律。香港的前卫与节拍、吵闹中的团结,以及在高效率中包含着不规则;其灵活拼搏与创造力,使其能适应环境的转变,成为持续向前发展的巨大动力与精神,就像红白蓝胶袋一样,纵使几经磨损但不减坚靱。此曲以香港开埠早期流行语「鬼叫你穷呀,顶硬上!」为主调,分为「狮子山下相遇上」、「穷则变、变则通」、「没有菠萝的菠萝包」、「排队我最赞」、「风急雨骤自纵横」五部分,透过各声部乐队所营造的突变、渐变、多变的织体以及多元文化的音声,展现香港人高度的适应能力、华洋共融发展,以及永不放弃的精神与无穷活力。


-陈明志

《大排档 II》 张珮珊曲
  《大排档 I》是为管弦乐而写,曾荣获第二届爱沙尼亚 II Lepo Sumera 国际管弦乐大赛第一名(2006)、美国国际女作曲家大赛 Libby Larson 奖(2006)及意大利 IBLA 国际音乐大赛特别奖(2006)等。 


  「大排档」是一个极具特色的食物摊位。大排档随着我们一同长大,可算是香港最有特色的一种文化。而我写这曲的第二个原因,是希望推广香港这个独特文化。


  《大排档 II》是有关香港的特色小吃──车仔面。以前车仔面是木头车推出来贩卖的面食。车仔面又称为「嗱喳面」,「嗱喳」是粤语「骯脏」之意。作曲家以广东话「嗱喳」这特式语音,再加上滚动面团的挥洒动作,作为全首乐曲的节奏及音乐重点。其后,就是一撮油面,抛进滚水,夹起大肠、剪断鱿鱼,餸面落碗,两匙热汤,三匙辣汁,将其外在形态和内在涵蕴活现在音乐中。
 
  音乐共分三大乐段。第一段「嗱喳」是强劲节奏和浑动活力。第二段「一撮油面」音乐转化成线条,如出水芙蓉。第三段「两匙热汤,三匙辣汁」是音乐动感和节奏发展的高潮部分。
 

  本曲宗旨不是要描绘车仔面食的故事,虽然车仔面很平民化,但它的内在文化绝不简单。作曲家希望通过民族音乐各种器乐的丰富表现力去体现香港人对食和事的讲究、追求及灵活多变。


-张珮珊

《击击乐.醮》 林兰芝曲
  一直以来,香港民俗文化内涵十分丰富,蕴藏着悠久的歷史和传统精神,是我们民族的印记。但是今天的香港,不少传统的风俗和民间工艺正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逐渐消失,特别是在急速经济发展下,政府政策严重地向金融地产倾斜,大规模的市区重建使不少富传统特色的旧区被湮没,旧区原有的风俗和传统工艺陆续消失。
 
  「太平清醮」又称为「打醮」,是大型的社区斋醮活动。香港新界很多乡村,至今仍保留定期举行「太平清醮」的传统。目的是施化幽魂,感谢神明庇佑,并以宗教仪式洁净社区,让社区有一个新的开始。「打醮」期间,一般会邀请戏班演数天日戏及夜戏,其中以广东手托木偶粤剧最有特色。广东手托木偶是最古老木偶品种之一,早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多已改为杖头木偶,广东手托木偶日渐式微。但是木偶的功架做手都像真人般,在舞台表演时,远看能以假乱真,再配合各种现场乐器和真人唱腔演出,相当精彩。
 

  乐曲在素材的运用上,会选用强烈的节奏来代表「打醮」期间的广东手托木偶粤剧。音乐特色则保留广东音乐的特点,例如:音色清脆明亮,旋律流畅优美,节奏活泼欢快。除了保留传统音乐的特色之外,作曲家加入了不规则的节奏型,使器乐和打击乐有紧凑的对答,代表这隆重的庆典。


-林兰芝

《八骏》 陈永华曲
  沙田区景色别緻,有望夫石、马鞍山、吐露港、城门河等地,亦大部份已有音乐用其为题材。我想起 2008 年马术为中国举办奥运项目之一,更在香港举行。而马场亦为沙田特色,令这一区加添如茵绿草。香港的赛马活动,撇开其赌搏性的元素,绝对是一项充满冲劲的运动,古今中外皆有。而香港赛马会的捐款亦确是造福了不少机构,令很多社群受惠,我遂以马为主题,创作乐曲。
 
  古希腊神话中,太阳神阿波罗每天驾驭由八匹飞马牵载的战车横过长空,其车轮就成了太阳。《列子・周穆王》及战国墓出土的《穆天子传》中则记载周穆王(公元前 976 - 922)有八匹千里马,并以其拉车,游遍九万里。这八匹马以颜色命名,分别为「赤骥」、「白义」、「渠黄」、「踰轮」、「盗骊」、「山子」、「骅骝」及「騄耳」。但晋朝《拾遗记》一书则更有趣,把他们称作「绝地」,即足不履地、凌空飞驰;「翻羽」,即跑得比飞鸟更快;「奔宵」即夜行万里;「超影」,即追着太阳;「踰挥」,即毛色生辉;「超光」,即有十个影子;「腾雾」,即驾着云雾及「挟翼」,即长有两翼。这些名字都很富有现代感。
 

  香港有今天的发展实有如马匹,精神抖擞,向前奔驰。古有八骏,今日的香港亦有其现代版,愿香港精神,冲出一切险阻,向目标稳定进发,夺得锦标归。


- 陈永华
 
* 「香江华采」委约创作作品之七,于 2006 年由香港中乐团委作,费用由「CASH 音乐基金」贊助。于 2007 年 5 月于「香港中乐团名家篇 — 王东•葛继力」音乐会中作首演,指挥阎惠昌。

《思贤曲》 曾叶发曲
  作者于本曲尝试模仿远古中国音乐的意境,全曲只运用纯五声音阶,不杂渗其他音调色彩,以不同的配器及节奏变化,展示现代人慕古思贤之情。乐曲以拱形曲式写成,首尾音乐作倒影相对互调,有平稳、庄重之气氛,中段以紧接之卡农声部进行,把古乐之「乱声」技巧作为全曲重心所在。
 
* 此曲由香港中乐团委作,并于 1990 年 11 月「学校音乐会」中作首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