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乐创作的泉源与美学观
文:周凡夫
现代中国音乐的创作泉源来自各方面,由此亦带出很不同的美学观,欣赏时也就要从不同的角度层面去切入,才较易掌握得到不同乐曲的精髓所在。这场音乐会选奏的四首原创乐曲,都有不同的创作泉源和美学,且分别谈谈。
中和之美与中西方相融罗麦朔以组曲形式写成的《胤禛美人图》,四个乐章各以三个段落构成,对应的是清宫旧藏的《雍正十二美人图》,这十二幅美人画图也就是这部作品创作灵感的泉源,这是将中国传统书画,特别是传统的仕女图的审美观,转化为音乐,用声音描画各幅美人图的内容。声音的「描画」重点当然和图像不同,重点在于以音乐将图像的美感,转化为音乐上的美感,也就是音乐风格上的美的追求,那可是一种文人画的中和之美,讲求的是和谐、抒情;这首以美人图为名的乐曲,更特别强调中国音乐旋律之美,那可是採用较接近中国传统文人音乐中追求的「清、微、淡、远」风格的美学观的音乐。
根据冼星海抗日时期所写《黄河大合唱》再创作的《黄河》钢琴协奏曲,创作的泉源除了原来的大合唱已结合的民间船工号子、民歌音调,和语言音韵的特色外,改以大型民族乐团和钢琴来演奏,便更突出中国民族乐器的色彩,钢琴亦成为发挥这些泉源的工具,这正是二十世纪前后,西方文化开始融入中国文化形成的中西方音乐相融的美学观。
现代美学与粗朴纯真至于青年作曲家王丹红的两首作品创作的灵感泉源,则截然不同;扬琴协奏曲《狂想曲》的创作泉源来自打破传统的现代思维,结合现代流行乐节奏,以西方狂想曲风格来创作的手法;追求的是创新突破,是很典型的现代美学观。
至于王丹红另外一首约半小时长的大型作品《太阳颂》,四个乐章的创作泉源都源自四川巴渝地区的民间音乐及劳动人民的生活,带有仿如川菜般的浓洌香辣。首乐章〈踏江〉是鲜明节奏的吹打乐,加上进行曲般的节奏性音乐,展现巴蜀山水的磅礡气势;接着的〈挑山〉,起伏有致的挑夫劳动节奏,具有独特性格的歌调,性格生动,鲜明突出,令人振奋;即使柔美抒情的第三乐章〈思念〉和前一乐章形成动与静的对比,但思念之情经过发展,感情亦变得至为浓郁。最后以无比饱满的情感带入终章〈太阳颂〉,开始的宁静主题,亦是源自四川民歌的旋律,末段钟鼓吹打齐鸣的歌颂式音调,同样混杂了民歌风。全曲展示的是粗犷磅礡,浓郁的气质,那是一种质朴厚重,散发着泥土芬芳,扬溢着强烈生命力,是粗朴纯真的美的展示,那正好与《胤禛美人图》的中和之美相互辉映。
拼贴出一幅多姿画图
在现今「全球化」效应越来越明显的情况下,不同地域、民族的风俗、艺术互动影响,日趋紧密快速,中国音乐的创作泉源祇有越来越广泛,这场音乐会的四首作品的创作泉源,亦可视作为现今中国音乐创作泉源的一个缩影,将之安排在一场音乐会中演奏,也就拼贴出一幅多姿的中国音乐画图,欣赏时既可将各曲独立欣赏,但亦可将之视为是一幅拼图来看,那可会有另一番不同的景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