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杨伟杰 (香港演艺学院音乐学院硕士生导师)
在歷史长河里面,百年只是一瞬;但从二十世纪初开始,中国音乐却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中小型的传统乐种,戏曲音乐,古琴、琵琶等传统独奏,发展到各种乐器的独奏,以至现代中乐团(Modern Chinese Orchestra)。这都是在近一个世纪的歷史和社会环境下,中国的音乐工作者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所作出的反应。「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在二十世纪上半叶与下半叶一直影响着他们的音乐发展思路,现代中乐团的模式更成为当代中国音乐的主流,并在中国大陆、臺湾、香港、澳门、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开枝散叶。香港中乐团在新乐季将会为两位对现代中乐发展影响深远的巨擘
― 彭修文和夏飞云举办音乐会,向大师作出最崇高的致敬。
当我们提到现代中乐团的滥觞,就会想起上海大同乐会。然而大同乐会是在丝竹乐的基础上增加演奏人数,演奏方式还是以齐奏为主。真正把现代中乐团乐队「吹、弹、拉、打」编制确立的,是被誉为「民族音乐大师」的彭修文(1931-1996)。
有关彭修文的生平事迹,目前坊间已有不少资料,更有专着研究他的音乐艺术,于此不赘。彭修文在乐队编制和作品编创方面对当代中乐发展影响深远,他早在1981年已受聘为香港中乐团客席指挥,1996年逝世前更获邀为乐团音乐总监,彼此之间关系密切。现任艺术总监兼首席指挥阎惠昌与彭修文多年来惺惺相惜,可谓忘年之交。大师未竟之志,由继任人逐步完成。在彭修文逝世二十週年之际,由阎惠昌指挥这套音乐会,更是别具意义。
12月9-10日香港文化中心音乐厅举行的音乐会,两场节目均有所不同。现代中乐团的发展刚起步的时候,由于曲目匮乏,改编古曲成为不二之选。彭修文改编的《将军令》、《春江花月夜》、《月儿高》,在原曲的基础上,通过精心的配器,让乐曲在保留传统韵味之同时,又能发挥大型合奏的优势。曾经与彭修文共事多年的着名琵琶演奏家、中国广播民族乐团琵琶首席陈音更将来港领奏《春江花月夜》、《月儿高》,在让观众得以感受古曲新编的当代神韵。首场演奏也由乐团胡琴首席张重雪以环保中胡演绎协奏曲《不屈的苏武》以及彭修文闻名中外的扛鼎之作幻想曲《秦‧兵马俑》。
翌晚的音乐会彰显了彭修文灵活结合古今中外音乐的精湛手法。以香港为主题的《太平山下不夜城》自然不用多说,而无论是编钟与乐队《梅花三弄》、双阮咸协奏曲《春天》随想曲,都运用了仿古乐器;交响诗《流水操》融入琴曲《流水》的乐思,板胡与乐队《大姑娘美》与合奏《乱云飞》则分别提炼了民歌和现代京剧音乐的精髓。彭修文改编的日本民谣《相马盆呗》、印尼民歌《美丽的梭罗河》和阿尔及利亚民歌《达姆•达姆》旋律优美动听,在现代中乐团草创之时,改编外国音乐成为拓展曲目库的泉源,当然这也跟彭修文身处时代环境有关。符合广播需要,促进友邦和谐,这也是彭修文编创作品的社会功能。
最近获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颁发「民族管弦乐特别贡献奖」的上海音乐学院教授夏飞云(1936-),为中国首位受严格音乐教育并专职教授中乐指挥专业的指挥家。如果说彭修文是现代中乐团编制的奠基者,那么夏飞云就是现代中乐指挥教育的开路先锋。由1961年于上海音乐学院毕业并留校任教开始算起,夏飞云数十年来春风化雨,为海内外中乐界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指挥人才,在同一评选中荣获「杰出民族管弦乐指挥奖」的阎惠昌也是出自其门下。11月28-29日晚上在香港文化中心举行的音乐会,夏飞云将亲自执棒香港中乐团,为香港观众带来两场满载「集体回忆」的音乐会。
现代中乐,何以有「集体回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中国大陆传到香港的中乐合奏曲,有不少被用在电影、电视的配乐上,如商易作曲的《如来神掌》的电影配乐《小刀会》序曲、于会咏、胡登跳作曲的《闯将令》都是深入民心,舟山锣鼓《渔舟凯歌》、广东音乐《双声恨》也是家喻户晓,而关廼忠创作的《云南风情》和刘文金、赵咏山编曲的《十面埋伏》更是在八十年代由香港中乐团首演的经典保留曲目,夏飞云与乐团将会逐一呈现。多年来与夏飞云合作无间的笙乐大师翁镇发和着名唢吶演奏家、上海音乐学教授刘英将会来港演绎肖江的笙协奏曲《静夜思》和夏飞云改编自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选段的唢呐与乐队《气冲霄汉》。一静一动,让观众感受中国古诗词的深刻思考和火红年代的革命情怀。
两套音乐会,勾勒出二十世纪大型中乐合奏的发展脉络。彭修文为了建立现代大型中乐合奏耗尽心力,仙逝时仅65岁,壮志未酬。遗下大批传世之作,将由阎惠昌选取其中精华,用他手上的指挥捧,向观众传达一代中乐巨人的心路歷程。今年八秩晋寿的夏飞云,为当今硕果仅存的老一辈中乐指挥大师,累积了六十年的深厚指挥功力。身体的律动流淌着他一生对中乐的热爱。他每一次登台演出,都会是一次歷史的纪录。大师亲身来港,难能可贵!荟萃经典,绝对是精彩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