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抱传统,力求创新
―顾冠仁的新江南丝竹
文/ 杨伟杰
《东海渔歌》、《春天组曲》、《驼铃响叮噹》、《花木兰》、《琵琶行》、《八音和鸣》……一阙阙动人的乐章,洗涤着几代人的心灵。着名作曲家顾冠仁的中乐作品,以其鲜明的民族特色驰誉乐坛,一直伴随着海内外中乐乐迷成长。6月3日晚上的上环文娱中心剧院,顾冠仁与香港中乐团将会为观众带来一场与以上作品截然不同的专场—顾冠仁「新江南丝竹」作品音乐会。
生于1942年的顾冠仁,见证着中国民族音乐近六十年的发展。曾任上海民族乐团团长多年的他,对这些年来大型民族管弦乐团与传统乐种之间的关系感受尤深。他认为:「近代民族管弦乐的蓬勃发展,使江南丝竹相对有点远离了人们,所以我尝试创作『新江南丝竹』,希望让更多年青人喜欢这个传统乐种。」顾冠仁有感传统的丝竹乐需要有新作品的支持,才能够在民族管弦乐的主流中闯出一片新天;故此他身体力行,在创作大型作品的同时,也开始探索小型作品的创作路子。1982年,顾冠仁在研究传统江南丝竹乐曲的旋律风格、结构及配器手法的基础上,创作了第一首「新江南丝竹」乐曲《春晖曲》,其后又谱写了《绿野》和《苏堤漫步》等深受欢迎的作品,其中《绿野》以它动听的旋律和浓郁的江南韵味,荣获 1987 年「第一届海内外江南丝竹创作与演奏比赛」创作一等奖。2009年开始他又先后应上海阳刚民间音乐馆、浙江省慈溪市青瓷瓯乐艺术团、江阴市周少梅国乐社的委约,创作了《瀛洲新韵》、《清清洋山河》、《春晓》、《东滩晨曲》、《顾山春》等多首作品。这些作品分别在1980年代和千禧时代创作,时间跨度大,音乐风格也较为多样化。
顾冠仁认为:「我早期的『新江南丝竹』作品比较传统,2000年前后的作品则在节奏、调性、配器和色彩上有了更多突破。」他指出:「为了适应时代与听众的要求,作曲家的风格和写作手法也是在不断的变化。」近年顾冠仁接受了不少民间音乐团体的委约,创作了多首「新江南丝竹」。他在创作时并没有刻意去考虑职业乐团与民间乐社之别,而更多的是为了音乐本身。顾冠仁强调:「我们必须去研究传统丝竹乐的特点,不能在没有传统的基础上创作。我们要有传统韵味,要有根!」他续指:「我们要同时拥有传统根底与创新的精神,『新江南丝竹』这个乐种才能有所发展,才会令更多人喜欢。」
冠仁对他的作品如数家珍,向笔者娓娓道出将于这场音乐会上演奏的乐曲特点:「《春晖曲》与《绿野》保持了江南丝竹清新优美的特色;《苏堤漫步》是在 1986 年小合奏版本的基础上,于 2003 年重新编写成丝弦五重奏版本;1999 年我在改编《四合如意》时对原曲进行了删减和整理,使之结构紧凑,变化丰富;在2001 年改编,糅合了江南丝竹名曲《欢乐歌》与江苏民歌《拔根芦柴花》的曲笛、二胡、古筝三重奏与乐队作品《江南风韵》,我在2003 年重新编写成曲笛、二胡、琵琶、扬琴、古筝五重奏,生动地展现了江南水乡的风土人情。」数首近年编创的作品也各有特色:「《清清洋山河》把悠扬的崇明山歌融会到典雅的江南丝竹中,使江南丝竹具有了崇明地方特色的新个性;《瀛洲新韵》吸取了『瀛洲古调』部分特徵音调,继承其简练、清新的风格特点,同时增强音乐的对比度及张力,从而注入新的活力,使『古调』具有新的韵味。《春晓》根据唐代诗人孟浩然的同名诗篇意境创作,描写了生机勃勃的春天景象。我改编的《蜻蜓点水》、《狮子滚绣球》两首瀛洲古调琵琶曲,发挥了丝竹乐队的表现力,两首乐曲组合在一起演奏,情绪上形成鲜明的对比;《东滩晨曲》和《顾山春》则分别以崇明岛上着名的溼地和鸟类自然保护区东滩,与位于江苏省江阴市东首,风景极佳的顾山为题而作。」
多年来在作曲与指挥专业双轨并行的顾冠仁,与香港中乐团合作无间。这位七旬长者记忆力惊人,向笔者列举出他与乐团近二十年的合作纪录,一字不差。无论是新作首演还是指挥乐团,顾冠仁都是敬业乐业,务求做到尽善尽美。这场顾冠仁「新江南丝竹」作品音乐会,将会是继1997、2001、2006、2014年后,他再一次与香港中乐团合作。这次以艺术指导的身份携手乐团的民间音乐小组演绎多首「新江南丝竹」佳作,更将是他们在小型作品上的首次合作。顾冠仁认为:「民间乐种是民族音乐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我最近几年也做了不少尝试,这些乐曲十分能够发挥民族器乐的特性。六月跟香港中乐团的合作是一个很好的开始,通过这次演出,让我们有更多的交流,我期待擦出更多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