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樂季

顯示月曆
音樂會一覽

九千年的邂逅
第四十七屆 (2019年) 香港藝術節節目

絲路樂行

日期/時間
22/2/2019 (五)
晚上 8:00
地點
香港大會堂音樂廳
票價
$200, $250, $320, $420
指揮
閻惠昌
演出者
骨龠、雙筒:劉正國
笙:吳巍
演出:古斯.愛簡拿樂團
納伊笛/團長:古斯.愛簡拿
土耳其拉弦琴:尼瓦.奧茲簡
卡農琴:哈坎.管格什
彈撥爾:穆拉特.艾德米爾 
烏德琴:楊尼斯.高蒂斯
拉弦彈撥爾:米高利斯.高里瓦斯 
敲擊:法拉天.約金
土耳其位於歐、亞、北非、中東交界的心臟地帶,千年以來均為各地商貿物流的重要樞紐。「絲路樂行」系列首站將聚焦此東西文明的窗口,骨龠演奏家、理論家暨國家一級演奏員劉正國,將從中國賈湖新石器遺址,帶來九千年前的骨龠古風。樂團更邀請了波斯及土耳其傳統作曲家古斯.愛簡拿 (Kudsi Erguner) 及其室內樂小組,還有國際樂壇首屈一指的現代派笙演奏家吳巍,共同展現各地民族音樂的魅力。
排練廳直送!《中土情緣》發掘土耳其音樂源頭
【納伊笛】土耳其樂器的音色是怎樣的?即看大師示範!
【土耳其拉弦琴】土耳其樂器的音色是怎樣的?即看大師示範!
【卡農琴】土耳其樂器的音色是怎樣的?馬上看大師級示範!
【彈撥爾】土耳其樂器的音色是怎樣的?馬上看大師級示範!
【拉弦彈撥爾】土耳其樂器的音色是怎樣的?看大師級示範!
【烏德琴】土耳其樂器的音色是怎樣的?馬上看大師級示範!
【敲擊】土耳其樂器的音色是怎樣的?馬上看大師級示範!
演出曲目

九千年前中國賈湖新石器遺址出土的骨龠仿古現聲:

七孔骨龠(1986 年第一批出土)示範
二孔骨龠(2001 年第二批出土)示範              
六孔骨龠(1986年第一批出土)  原始狩獵圖    錢兆熹曲  

骨龠:劉正國


雙筒吹律 梅花三弄 許翔威編曲 (香港中樂團委編/首演)
雙筒:劉正國 


土耳其傳統樂隊小組音樂                                       

演出:古斯.愛簡拿樂團


土耳其傳統樂器與樂隊  中土情緣—由草原到皇宮  古斯.愛簡拿、周熙杰曲 (香港中樂團委作/世界首演)


笙與中樂團幻想曲 絲綢之路—馬可波羅之旅 恩約特.施耐德曲 (香港中樂團委作/世界首演)

笙:吳巍

一、往撒馬爾罕的路/回顧一:馬可波羅的夢
二、在帕米爾高原冒險/回顧二 
三、橫過塔克拉馬干沙漠/回顧三 
四、來自蒙古的征服者忽必烈汗/回顧四 
五、美麗的杭州/回顧五
六、道別與終曲


骨龠、土耳其傳統樂器與樂隊  邂逅  陳明志曲   (香港中樂團委作 / 世界首演)

骨龠:劉正國

土耳其傳統樂器:古斯.愛簡拿樂團

先行增值

樂器與音樂發展的長河

周凡夫


這場音樂會以「九千年的邂逅」為題,當然是指劉正國演奏所用的骨龠(二孔、六孔,及七孔)、雙筒;吳巍演奏的笙,還有土耳其傳統樂隊小組古斯.愛簡拿樂團所用的樂器:納伊笛、土耳其拉弦琴、卡農琴、彈撥爾、烏德琴、拉弦彈撥爾等,雖然並非全都具有 9,000 年的歷史,但都是古老的樂器。


人類社會的樂器和音樂一樣,起源於何時,已難查考,難有精確答案;世界上的文明古國,都有自己的音樂源起傳說,往往都可追溯到非常古老的洪荒年代,在人類還沒有形成語言時,應已懂得利用聲音高低、强弱等來傳情達意,加上大自然的聲音,便出現最原始的音樂雛形;及後敲打石器、木器表達不同感情,便出現原始樂器雛形。


古今樂器同場對照

作為文明古國的中國,公元前 2,550 年是黃帝的年代,再向前推是傳說時代;而西亞古文明孕育於兩河流域時則是公元前4,500 年,出土古樂器的歷史能證實可遠至 8、9,000 年,可以見得音樂和樂器的出現遠早於人類的文明誕生。不過,這些古老樂器最早的「原型」亦一如這些樂器當年所奏樂曲,早已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難以準確復現了。


其實,音樂和樂器的發展,無論在中國,還是歐洲,都是一個不斷改良演化的歷史過程,不同的是,歐洲社會和中國社會的歷史發展有著很不一樣的軌跡,音樂和樂器的發展依附著社會的歷史變化推進,因而各個民族的音樂和樂器形態的形成會有差異。對於現代都市人來說,最為熟悉的西方樂器和中國民族樂器,相信是用於管弦樂團和民族樂隊編制內的樂器了。這些樂隊編制內的樂器,相對於整個樂器世界來說,其實僅佔很少的一部分,而且幾乎都是已經過各種各樣的「改良」的「現代樂器」,和在這場音樂會中現身的古樂器對照,便可說是一次古今樂器同場,樂器發展的呈示。


面對兩個「特殊」現象

就音樂歷史的研究,無論是音樂還是樂器的發展,其軌跡都是一條從簡至繁的長河。這條由簡至繁的軌跡,歐洲近數百年來的「古典音樂」就更為明顯。這種由簡至繁的現象,源自音樂作為人類生活的「文化產物」,亦必然會隨著人類社會生活的複雜化而變得複雜,對音樂和樂器的表達力要求亦不斷提升,由簡至繁的發展過程也就是自然不過的事了。在這種情況下,要將古樂器「活化」搬上現代的音樂舞台,便要面對兩個「特殊」現象,首先是古老樂器的表現力、表現效果相對都會較簡單;其次是當年演奏的應是較簡單的音樂,這些音樂現在當然亦難以翻找得到了。為此,在這場音樂會中,除了改編的樂曲,便全是特別委約現今的作曲家創作的全新作品,世界首演的新作。


這兩個「特殊」現象不一定是古老樂器「活化」的局限,但卻是欣賞這些為古樂器「活化」來度身裁製的樂曲時要知道的事。這些樂曲能否打動現代觀眾?能否引發大家共鳴?那可是作曲家和演奏家的挑戰了。


了解發聲了解特性

作為觀眾,要欣賞這些古樂器的演奏,多點了解一下這些古樂器的背景特色會有幫助,特別是對古樂器的發聲方法能多了解,便更易了解其特性了。


不過,現時西方管弦樂團都以製作樂器的材料來分為弦樂器、木管樂器、銅管樂器,和打擊樂器四種。而中國樂器,傳統上有所謂「八音」分類法,也是按照中國樂器所用的八種不同材料來分門別類,計分為金(如鐘)、石(如磬、編鐘)、絲(琴、瑟)、竹(如簫、笛)、匏(如竽、笙樂器以蔬類植物匏瓜為座)、土(如塤、缶)、革(如雷鼓)、木(如柷、敔等敲擊樂器)。至於中國民族樂團編制內的樂器,則是採用演奏的方法來分類,分為吹管樂器、彈撥樂器、拉弦樂器,和打擊樂器,簡稱為吹、彈、拉、打四大類。這些分類法都與樂器的發聲法無關,而且同樣面臨不夠科學的挑戰。


現時較科學的,應用在學術上的樂器分類法是以樂器的根本發聲方法來分門別類。這是奧地利著名音樂學家 Erich M. von Hornbostel(1877-1935),和德裔美國音樂學家 Curt Sachs(1881-1959)於 1914 年發表的論文《樂器分類》(Classification of Musical Instruments)中所建議,按樂器發聲原理分為四大類:體鳴樂器(Idiophones)、膜鳴樂器(Membranophones)、弦鳴樂器(Chordophones),和氣鳴樂器(Aerophones)。這種分類法可用於世界各地各種不同的民族的樂器,作為分類研究的準則。在學術上這種分類法也就以該兩位音樂學者的姓氏來命名,稱為「Hornbostel-Sachs」分類法了。


欣賞這場音樂會「活化」的古樂器的演奏,大家大可在欣賞過程中,看看、聽聽這些古樂器的發聲法是屬於上述四大類型中的哪一類型?從而找出其特性,那就較易會有「九千年的邂逅」了。

首演樂曲演出樂器編制及介紹

樂隊編制

雙筒吹律 梅花三弄 許翔威編曲 (香港中樂團委編/首演) 

土耳其傳統樂器與樂隊 中土情緣 — 由草原到皇宮 古斯.愛簡拿、周熙杰曲 (香港中樂團委作/世界首演)

笙與中樂團幻想曲 絲綢之路 — 馬可波羅之旅 恩約特.施耐德曲 (香港中樂團委作/世界首演)

骨龠、土耳其傳統樂器與樂隊 邂逅 陳明志曲 (香港中樂團委作/世界首演)
 

樂器介紹

骨龠 、雙筒、納伊笛、土耳其拉弦琴、卡農琴、彈撥爾、烏德琴、拉弦彈撥爾、響線敲鼓、三十七簧笙